关于印发《蒲城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来源:基教一股    浏览:2433次发布时间:2023-02-24 09:18

蒲城县教育局

关于印发《蒲城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片区、中心校,各综合单位、县直学校、民办学校:

现将《蒲城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蒲城县教育局

                           2023年2月20

 

 

 

蒲城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职业体验及其他活动(详见附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利于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改善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利于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利于扩展德育的空间和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校开展特色办学,深化课程文化的内涵。

二、课程目标

(一)小学阶段

 1.价值体认:通过亲历、参与少先队活动、场馆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组织观念,培养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感情,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2.责任担当:围绕日常生活开展服务活动,能处理生活中的基本事务,初步养成自理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生活的态度,具有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生活的意愿。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将问题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掌握手工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的数字作品;运用常见、简单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二)初中阶段

1.价值体认:积极参加班团队活动、场馆体验、红色之旅等,亲历社会实践,加深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形成国家认同,热爱中国共产党。通过职业体验活动,发展兴趣专长,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具有初步的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

2.责任担当: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围绕家庭、学校、社区的需要开展服务活动,增强服务意识,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初步形成探究社区(村委)问题的意识,愿意参与社区(村委)服务,初步形成对自我、学校、社区(村委)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初步具备法治观念。

3.问题解决: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形成基本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4.创意物化:运用一定的操作技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一定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通过设计、制作或装配等,制作和不断改进较为复杂的制品或用品,发展实践创新意识和审美意识,提高创意实现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实践,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各学校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把课时的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灵活安排、有效使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各学校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时空环境,保证学生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期性;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并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

四、具体实施

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的主体,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试行,2023年秋季学期正式施行。各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前要基于学生的年龄、学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制定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与实施方案。

(一)组织管理

学校校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和实施工作小组。领导小组明确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负责人要明确实施机构及人员、组织方式等,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确保课程实施到位实施工作小组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要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区(村委)资源,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考虑,与学校校本课程、德育活动等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二)教师配备

12个班及其以上的学校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专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12个班以下的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专(职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参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有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承担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加强班主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激发各学科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指导任务要积极争取家长、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社区人才资源等社会力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指导教师,协同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方式

1.考察探究

小学阶段。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生活的环境,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查找梳理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

初中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结合周边的自然环境、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等领域,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式,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和初步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形成科学态度。至少开展两次社会调查。

2.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动、拥军优属、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法制宣传、勤工俭学等。

小学阶段每学年至少要完成一次社会服务活动;初中阶段每学年应至少完成两次社会服务活动。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指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工艺(包括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并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物品或作品的过程,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科技制作等,注重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动手操作等能力。

小学阶段应结合信息技术课、课后延时服务等开展动手活动课,学生每学期至少有 1-2 件制作成果;初中阶段结合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等开展活动,学生每学期至少有 3-5 件制作成果。

4.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的过程,如军训、学工、学农等。

小学低段可以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提供相关职业情境,让学生进行职业体验的活动课。

小学中高段和初中阶段学生鼓励走出学校,走进真实职业场境,进行社会各行各业职业体验活动。鼓励区域内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联合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中职学校在场地、专业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同时提升中职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生产劳动等。

(四)指导宣传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当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家长会,积极争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对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联系社区(村委)加强合作,资源共享,扩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

(五)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原则。

1.突出发展导向。坚持学生成长导向,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促进学校及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了解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关于学习过程的反馈,改进后续活动;要避免评价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要对学生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的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

2.做好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参与活动的具体情况,包括活动主题、持续时间、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分工及完成情况等,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并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如活动现场照片、作品、研究报告、实践单位证明等。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提供必要基础。

3.建立档案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分类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编排、汇总、归档,形成每一个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档案袋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招生录取中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4.开展科学评价。每学期末,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档案袋,结合平时对学生活动情况的观察,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分析,写出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语,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明确努力方向。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开设到位。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切实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心组织、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二)加强交流、积极实施。各片区、中心校要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示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实践创新的潜能和动力。充分利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课堂教学大赛等多种方式推动片区内学校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持实事求是、优中选优的原则,做好学校课程指导、考核评定等工作,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注重落实、强化督导。教育局将加强对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尤其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作为检查指导的重要内容各学校每学期末要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特色、亮点进行提炼总结,并将总结报告在本学期结束前上报教育局基教一股,便于教育局及时了解各校课程的实施情况。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正常开展或开展进度缓慢、活动效果不佳的学校进行全县通报,并追究学校领导责任。

附件: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推荐主题汇总(转发教育部推荐)